好久没写CBA了,今天来一期吧。
聊聊大伙口中的“黄埔军校”或“超市”:广州龙狮。
陈盈骏、祝铭震、李炎哲等多位球员均在球队体系中成长并打出价值,随后被交易至其他球队换取资源。
接下来,他们大概率还会做出大交易...
而北大的郭凯、民航的贾明儒等大学生选秀球员,在广州成名后也去了别的球队,拿到了不小的合同。
外界有很多声音,球迷会有不解的:好好的,怎么就“拆家”了?
其实,我很不理解的是:为什么会有的人一边骂着CBA的“不职业”,还一边骂着广州龙狮俱乐部交易球员的...
什么是“职业”?
盈利是职业俱乐部的核心目标之一,职业俱乐部本质上是商业实体,赚钱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。
还记得广州恒大解散的时候,我写过:我们的职业体育,能让俱乐部的老板赚到钱吗?
这是最大的问题。
我们不缺奥运金牌,不缺体育明星,不缺看热闹的伪球迷,但却没有真正职业化,规范化的管理体系,没有市场化的商业运作,没有良性的体育文化。
严格意义讲,CBA球队不都是需要伸手向家长要钱的“小孩”么?
很多队还能活着,一个原因是因为烧钱远远没有金元时代的足球多。
我们这的绝大多数俱乐部,都是依赖地方政府或国企输血维持运营。
其存在更多承担了品牌宣传、政商关系或社会责任等功能,而非追求盈利。
那从职业体育的角度思考,这是不健康的...中超多队解散就是最好的先例。
而CBA的多数民营俱乐部的母集团主营房地产或相关产业,经济下行导致房企资金链紧张,无力持续为俱乐部输血。
既然举步维艰,那就得接受不同球队有不同球队的活法。
于是,广州队降本增效、交易主力球员...求生存,然后再谋发展。
商业体育高度发达的今天,活法的多元化,那才是行业健康的标志。
难道你要求广州龙狮像上海久事、北京的两支国企球队,那样烧钱么?做不到的。
你要求他们像东莞队那样卖票,赚门票收入?在广东地区,球迷的归属感更多还是宏远,但就连后者这两年球市都下来了...
所以,小球队就必须得思考走自己的路。
20支球队,就像20个孩子,天赋好的,他上清华北大;但有的孩子,你让他上个大专或者学个开挖掘机,那也是一条可以走的路。
天赋过人就上交国家,资质平庸就承欢膝下。
了解欧洲球队的朋友都会知道,不同俱乐部基于其所属地区、投资背景、历史传统和市场环境,会采取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。
举个例子:
2005年,多特蒙德因一度濒临破产,正是这场危机催生了俱乐部的转型:将青训定为生存核心战略。
后面,才有了贝林厄姆、登贝莱...
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,广州龙狮这种“培养—锻炼—合理变现”的循环,是在当前财政环境下民营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。
它既保障了球员发展通道,又维持了俱乐部运营的相对健康。
这就是资源受限下的生存智慧。
欧洲很多职业队,都这么搞,这就是中小俱乐部的生存规则。
看到一条联赛评论,我是认同的:“如果CBA20支球队,都能像龙狮一样,尽可能收支平衡,那联赛和中国篮球,都一定会更良性!”
当你质疑广州队疯狂“卖球员”的时候,你有没有想过:不少CBA球队,想变现都没人可卖呢...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这从侧面说明,龙狮兵工厂的“造星”能力还是不错的。
这几年,能把很多大学生球员培养出来,就说明问题了...
年轻的球员是愿意来广州的。
目前他们阵中还有不少的年轻天赋在培养,比如管子煜。
我今天想表达的是:广州龙狮这支俱乐部,在资本运作和人才流动性管理、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创性,走在了CBA的最前面。
联赛很需要这样的探索。
球迷的朴素情感可以理解,但还是希望能用不同的眼光看问题。
或许,这才是CBA最职业的球队!
只剩3天!北京欲交易来男篮队长赵睿 首钢已有3位顶薪需送走一人
北京送走周琦陈盈骏范子铭之一才能引进赵睿 新疆去年追过陈盈骏
1年3950万!3年1.27亿!最危险球星诞生,别怪NBA对你无情
夸梅:哈登夏天只会抽烟喝酒 在海外进监狱 和脱衣舞娘开派对
北京首钢酝酿重磅交易!全力追求国手后卫,周琦再获冲冠好帮手?
陈国豪不走了!广东拒绝“4换1”交易焦泊乔,朱芳雨将留下徐昕?
确定了!改穿11号!恭喜怀斯曼,成功杀回NBA
北京若得到赵睿,必须要送走周琦、陈盈骏、范子铭其中一人
蒂格:相比库里我更愿意防欧文,无球跑动比单打更难防守
美记谈2K评分:莫兰特91分实属敷衍,杰克逊89分被高估
湖人官宣签约2米13中锋:曾是发展联盟盖帽王+入选最佳防守阵容